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栏
市司法局创新推行“四平四说”调解工作法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
文章来源:威海市司法局发布日期:2022-06-21 09:22访问次数:字号:[ ]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处于多发态势,纠纷主体日趋多元,纠纷类型更加多样,化解难度不断加大。针对矛盾纠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威海市司法局创新推行“四平四说”调解工作法,充分发挥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效能。今年以来,全市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60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9.4%。

一、以平和的心态把事说清。查清事项是调解成功的基础。针对各方当事人陈述事实时情绪激动、争执不下,甚至发生冲突等情况,建立调解事项调查机制,通过引导当事人陈述有关情况、举证质证、互相辩论,向其他知情人调查核实等方式,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还原纠纷产生、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抽丝剥茧”地找准争议焦点,为有理有据开展后续工作打好基础。同时,要求调解员保持冷静、不急不躁,对不能当场平息的矛盾纠纷,迅速分离开各方当事人,先“背靠背”分别进行耐心说服疏导,及时缓和当事人情绪,控制局面后再“面对面”继续进行调解,促成心平气和的调解氛围。

二、以平实的语言把法说明。依法调解是调解工作的重要原则。建立调解员队伍培训制度,采取集中授课、研讨交流、案例评析、现场观摩、实训演练等形式,加强调解员业务学习培训,熟练掌握常用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相关的行业专业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为依法调解筑牢根基。引导调解员善于用法,根据查证的事实,找准相应的法律规定,依法提出公正、合理、可行的纠纷解决方案。引导调解员善于讲法,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向各方当事人释明抽象的法律术语,说明法律和政策规定,引导当事人以法律为准绳,明确是非、分清责任,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三、以平等的人格把理说透。晓之以理是调解纠纷的基本要求。建立调解事项分析评价机制,在查清事实、释明法律的基础上,对各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评价,让当事人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议一议哪些行为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应当由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怎样承担责任,说透是非曲直,使当事人心悦诚服、达成和解。要求调解员坚持服务导向,善做“倾听者”,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当事人,营造友好互信的调解氛围,让各方当事人充分发表意见,在倾听中摸清实情,在倾听中架起与当事人心灵互通的桥梁,为以理服人做好铺垫。

四、以平易的方式把情说近。动之以情是调解纠纷的重要方法。倡导“温情调解”服务理念,提升调解员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座位、递热水、拉家常”等细节服务,拉近与当事人的感情,做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贴心人、知心人,为化解纠纷打好基础。针对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以及发生在熟人之间、长期业务合作伙伴之间的纠纷,根据纠纷特点和当事人之间的特定关系,认真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挖掘关联点和情感认同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劝解疏导,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消除隔阂。同时,创新线上调解方式,深化“山东智慧调解系统”应用,纠纷受理、分流指派、调解服务等均可通过电脑客户端、微信小程序、APP操作,调解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各调解组织通过评选“四平四说”优秀调解案例、选树“四平四说”调解能手、创建“四平四说”品牌调解室等措施,推动“四平四说”调解工作法生根开花。在基层人民调解方面,建立人民调解组织3058个,实现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3632件,充分发挥了基层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方面,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144个,涉及26个行业领域,配备具有相关行业、专业背景和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知识的专兼职调解员1391人,今年以来共调处各类纠纷1502件,大量纠纷在行业领域内得到有效化解。行政调解方面,今年以来各级行政机关行政调解各类纠纷1276件,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04件,通过将复议案件和诉讼案件、行政争议和民事赔偿等问题“一揽子调处”,说事、说法、说理、说情推动33件案件达成和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