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栏
【民法典宣传月】威海市生态环境局 “三个坚持”不断强化民法典普法宣传
文章来源: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日期:2023-05-19 09:28访问次数:字号:[ ]


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开展好民法典普法工作。

一、坚持建章立制知责明责,建立健全普法机制

一是积极构建普法格局,落实普法责任。按照切实履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和增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印发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通过建立普法责任制,加大民法典宣传力度。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学习宣传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深入学习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使民法典中的绿色条款深入人心。二是协同开展法律服务,凝聚普法合力。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建立“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制度,聚合行政、司法力量,加强企业与生态环境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的联系沟通,去年以来四部门联合举办多次“企业环保法律服务日”活动,解答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00余个,问题涵盖了生态环境保护、民法典“侵权责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相关内容,各部门从自身职能和优势出发形成工作合力,面对面答疑解惑、帮企业排忧解难,获得企业一致好评。三是大力推进以案释法,夯实普法基础。围绕案件事实、证据、程序和法律适用等方面,制定以案释法工作制度,通过精心筛选、定期发布、宣传讲解等措施,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工作。目前已发布5批共50余个典型案例,以真实案例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提高守法用法意识,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稳步和谐推进执法工作,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常态。

二、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全面提升普法实效

一方面,线下开展“三进”活动,拓宽普法覆盖面。一是普法进社区,共建精致城。围绕“新春送福 法润万家”“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植树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橱窗、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打造社区普法阵地,针对关注热点,播放宣传片30余部,发放宣传册1万余份,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将《民法典》送入社区,鼓励社区群众共同建设精致城市美丽威海。二是普法进学校,携手伴成长。开设生态环境知识小课堂,精心设置生态环保主题趣味活动,建设校园生态长廊,开展送法进校园30余场次,依托省级绿色学校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平台,引导学生做绿色环保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组织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和“生态体验行”等活动,以多元生动的宣教形式融合现场体验式活动,“零距离”接触环保设施,直观科普生态环境知识,营造关心环保、宣传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三是普法进企业,齐心助发展。按照“一支部联系一企业”党建共建活动方案,积极联系企业进行调研座谈和帮扶指导,以党建活动为主线,为企业“送法规送技术”上门服务,开展党建共建活动3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需求,让企业在知法懂法中更好地守法。累计开展“谁执法谁普法”主题普法活动30余次,面向企业宣传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民法典、宪法等法律法规,活动期间服务企业200余家,发放告知书、宣传册800余份。

另一方面,线上营造普法声势,增强普法影响力。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等普法渠道,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噪声污染防治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立足社会关注焦点,积极回应公众关切,打造优质高效权威的普法宣传品牌。探索APP普法新途径,利用“学习强国”APP,推广司法部、中国人民大学出品的《民法典》开讲课,人民视频出品的《民法典成语新说》等栏目。电子屏滚动播出《民法典》有关知识,官网、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积极宣传《民法典》,利用政务微信开展“民法典宣传月专项答题”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民法典学习和宣传氛围。

三、坚持普法执法有机融合,实现执法全程普法

一是组建专业队伍,整合普法力量。坚持普法与执法并重,组建生态环境普法宣传服务队,在执法中普法、在普法中服务,执法现场同时也是普法课堂。全系统集中学习了《民法典》相关内容,原原本本、全面系统、联系实际,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以更好地为环保工作服务。二是聚焦重点行业,提升普法力度。创新开展执法过程定向普法模式,执法中推进精准帮扶普法宣传,分行业制定普法方案,坚持内容精准到位。三是拓宽普法领域,提供普法保障。根据日常工作实际情况,结合企业难点痛点,不断更新普法宣传手册,将难懂的环保法律知识通过典型案例浅显易懂地传达给广大企业,让企业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